铜陵,这座因铜而兴的城市,千百年来,用矿石镌刻文明的密码,以熔炉淬炼工业的脊梁。这里的故事,始于地底深处的炽热,终成人类文明的永恒光芒。
三千年前,商周工匠的锤音便已回荡在这片土地。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中,密布的矿道与青铜工具残片,无声诉说着中国最早的规模化采铜历史。考古学家在此发现竖井、平巷与选矿场交织的立体开采系统,证明古人已掌握复杂的地质勘探技术。
这片矿脉不仅滋养了青铜器的辉煌,更成为中华冶金史的活标本。铜陵出土的冰铜锭,其纯度与现代冶炼工艺相差无几,印证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这些沉睡地底的矿石,曾铸就楚国的兵器、汉代的铜镜,最终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
铜陵有着94家矿山企业,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区域分布来看,义安区坐拥36家矿山企业,占比达38.3%,成为资源开发的核心区域;枞阳县以26家矿山企业紧随其后,占比27.7%;而主城区铜官区有6家,郊区有3家。
省属企业在铜陵矿业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12家省属企业中,铜陵有色独占6席,在铜资源开发与冶炼领域发挥龙头作用;铜陵海螺与枞阳海螺共6家企业,主导着水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的开发。2家市属企业——铜化集团新桥矿与新华山铜业公司,则深耕细分领域,助力地方特色矿业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铜陵已探明铜、硫、铁、金、银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铜矿储量占安徽省总量70%以上,牢牢占据省内“C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古铜都”。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的硫铁矿储量,让铜陵在化工原料领域实力超群;黄金和白银储量全省第一,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 “贵气”。
不仅如此,铜陵的非金属矿产同样不容小觑。储量丰富的石灰石,为建筑和化工产业持续“供能”;玄武岩、大理石等石材资源,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铅锌矿、钼矿等小众矿石储量相对较少,但也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共同构成了铜陵多元化的矿石资源格局。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正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续写着新时代的矿业传奇!
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带动了一系列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开采环节,促进了矿山设备制造、地质勘探等行业发展;冶炼和加工环节,则吸引了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产业集聚。据估算,这些相关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达数万个,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从产业数据来看,矿业对铜陵经济的贡献率不容小觑。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09.9亿元,工业在其中占比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9%,而矿业及相关有色金属产业正是工业的重要支撑。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29.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325.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在过去数年中,工业始终对铜陵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矿业及其相关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对铜陵GDP的贡献率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即便面对行业内部结构调整,依然是铜陵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铜陵在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近年来,铜陵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这些都促使铜陵在未来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持续焕发光彩。(钟乐云 冯武鹏 朱咸积 陈昌骋)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凝心聚力担使命务实笃行谱新篇――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五月全体教师会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两名教师参与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创新与实践论坛
“党建引领促发展 送教下乡践初心”合肥市青阳路幼儿园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映月校区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进会
“用爱护航,静待花开”记黄山健康职业学院药学系辅导员张雪莲
“聚焦育人智慧 共促管理提升”合肥市杏林小学召开五月份班主任例会
8岁的吉候惹力便随堂哥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黄山市歙县桂林中心学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