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些承载中华文明记忆的遗存,竟被用于构筑侵略者的“丰碑”,这座塔后来还被包装成“和平之塔”,让人
,也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遭受重创。1937年12月10日,日军向南京城区发起总攻,光华门一带城墙被击毁数处,日军还使用
名城,“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虚传,1935年南京僧舍寺院尚有350余所,宗教古迹遗存比比皆是。然而,日军的侵略,致使不少古刹在熊熊烈焰中成为断垣残壁,文物、典籍也损失严重。
的发源地,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日军攻占南京时,以防止中国军队在山上埋伏为名,竟放火焚山,仙窟寺、幽栖寺及文殊洞、观音洞等名胜,连同满山古树被付之一炬,整座山被烧成荒山秃岭。
今天的牛首山,已经是另一番天地。2015年,位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正式落成,建设耗资
人民币,被称为“中国最奢华的寺庙”,然而这依然无法弥补过往古建筑和典籍的损失。
南京不仅是古都,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初,建筑师们在南京创作了大量
的现代主义作品,大多在战火中被损毁。1936年建成的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出自大师
之手,童寯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齐名,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这座建筑采用了大胆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上部点缀少许琉璃花饰,气势宏伟,可惜毁于战火。
设计,建筑造型坚持现代性和实用创新的手法,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大屋顶”,主楼为“山”字形立面轮廓,造型流畅简约,外观与当时的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但在檐口、雨篷等处雕刻了中式风格的浅浮雕,在现代感之上点染中国韵味,堪称“新民族形式建筑”的典范。2024年12月31日,修复后的陈列馆再次对公众
交通部大楼旧址现为南京政治学院校舍,由俄国建筑师耶朗(A.J.Yaron,Architects)设计,1934年建成,是典型的中外建筑风貌相结合的样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歇山顶。1937年大屋顶被日本人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为现有的平屋顶,并加建了门廊。
,由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始建于1929年,1934年底落成,包含行政办公用房与观象台两部分。杨廷宝采用了中国传统牌坊、琉璃瓦等中式风格的元素,天文观测台采用的是圆形屋顶。日军侵略南京后,居然把紫金山天文台变成战场,战后的紫金山天文台给人一种疮痍满目、荒芜凄楚之感,这所新建立的天文台还
时光流转,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的纪念建筑拔地而起,诉说着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生的历程。
主题为一体,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场馆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与二期工程由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设计。场馆以“生与死”为中心思想。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史料陈列馆的外形是一个
、凝重。卵石地面寸草不生,呈现出劫难的情景,象征死亡。而在沿边以及石台阶上种上草皮,代表一种“生”的追求,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对比。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由建筑大师何镜堂主持设计,以
的愿景。胜利之墙采用暗红色锈蚀钢板,墙面为三维曲面,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胜利之墙的最高点设置了火炬台,在重大活动时会燃烧熊熊火炬。
上升的坡道,通过曲面屋檐及宽窄变化形成峡谷式空间效果,当参观者走到坡道顶端的悬挑平台时,空间豁然开朗,象征着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历程。
《南京照相馆》影片结尾,中华门、中山门、紫金山天文台……这些断壁残垣,与如今南京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的重磅上映,
前言中引用的乔治·桑塔亚纳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因为恶魔来过,这些地方从南京永远消失了……》(公众号“江苏文脉”,作者:《现代快报》记者 张然,王子扬)
《侵华日军对南京佛教事业的摧残与利用》(《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孟国祥)
《祭南京大屠杀80周年 听设计师讲述纪念馆背后的故事》(公众号“建筑时报”)
想看南京民国建筑,有这一本书就够了!这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自助游口袋本,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读者完全可以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而且独家珍贵图片值得收藏。
本书以杨廷宝一生的时间轴为序,将120个杨廷宝设计的建筑按南京与外地分别归类,并依照年代顺序列出图表。如此一来,读者不仅能对杨廷宝在南京和外地的设计项目获得总体印象,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建筑的简要信息。